多尔衮,有人说他会说满、蒙、朝、汉四种语言。
萨哈璘说他通满蒙汉文义。也就是说他能看懂书面汉文,但能否说和听懂汉语呢?
多尔衮,身高一米九的说法,最早是看田中芳树的中国武将传提到的。田中在文中列举了他所认为的中国历史上壹佰名有数的武将,按时间秩序排名,多尔衮列第九十一位,这里就是他对多尔衮的部分评述:
现在谈到第九十一位的多尔衮。这个人简直可说是具有清的第三代皇帝般的实质地位。他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,由于皇位后来传给他的兄长,因此多尔衮并没有登上帝位。一般多以摄政王多尔衮来称呼他,但是我个人认为即使是将之记入“帝王纪”之中其实应该也是可以的。
这时,作为清之第三代的皇帝,由于年纪轻,因此就由多尔衮来做其后盾,成为实质上的掌权者,在政治和军事上指挥统治着全中国。第三代的皇帝称为顺治帝。
总之,这个人对降服的吴三桂可说是彻底地利用,他借吴三桂之手将明残存的皇族一一逼到绝路,是个手段非常高强的人。他的身高也很高,听说有一九○公分左右,这乃是当时日本的渔民漂流至中国大陆时见到多尔衮的印象。根据他们的叙述,多尔衮既高且瘦,肤色微黑,同时还是个眼光锐利的人。
估计田中也是参考鞑靼漂流记才有多尔衮身高为1米九的叙述。
我也有看民国初年时人笔记,其中提到参观玛葛喇庙存放的多尔衮用过的弓箭和长刀,都比常用的尺寸要长不少,可见多尔衮此人个子的确是挺高的。不过很抱歉,俺现在记不起是那本笔记了。
谈到他通四种语言的问题,首先关于多多本人的直接叙述的所谓官史真是不太多,官史并没有对多尔衮懂多少种语言有直接叙述,一些历史小说家比如高阳就认为多本人是不通汉语的。
不过有不少历史学家却根据其他的资料得出结论是:汉学是当时满洲贵族中最为必修课,比如孟森以及若干日本、台湾清史研学者的弟子们(根据台湾博物院收藏的老档和其他清档),还有记得貌似周远廉好象也有类似的推断。
其实看摄政王起居录,特别是一些细节,总觉得他与冯诠、洪承畴等降臣是直接用汉话对话的。
另外还有一些就是当时山海关之战前夕,多尔衮与吴三桂谈结盟之事,当时还召见了山海关的一些士绅。
其中一个叫余一元若干年后回忆了当年摄政王接见他们的事情,还写了叙事诗,说多尔衮“煌煌数十言, 王言实大哉。 语毕复赐茶, 还辔向城隈”。光从诗里不能肯定多尔衮是直接用汉语说的,还是说的满语由通译转达的,不过我个人感觉,多尔衮这个人搞统战工作是个行家里手,象这种战前安抚地方的宣传貌似只有直接向地方乡绅传达,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吧。
萨哈璘说他通满蒙汉文义。
我想这个通文义的同时,必然是通语音的。
譬如我们学英语,也必然是会说会写会读的,哪里会有能看懂能写却不知道读音的?简直就是个笑话。
皇太极曾经说多尔衮“于昆仲之间读书最勤”,意思就是他很好学,喜欢读书。
他这个读的书,难道是满文蒙文的?从多尔衮进关之后和大臣们谈话时候时不时地引经据典,就可以看出,汉人的四书五经,各类史籍,他都有所涉猎,完全不是区区只认识满文蒙文就能读这些晦涩深奥的汉字古文的。
另外,有记载同时通满蒙汉文的还有索尼兄弟,“索尼,赫舍里氏,满洲正黄旗人。父硕色,大学士希福兄也,太祖时,自哈达挈家来归。太祖以其兄弟父子并通国书及蒙、汉文字,命硕色与希福同直文馆,赐号巴克什。授索尼一等侍卫。”
无论是多尔衮,萨哈廉,还是索尼,希福,都是当时满人中的杰出人物,其智力和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,只会比我们高,不会比我们低。我们学英语,尚且是会写会读的,如果认为他们只会写不会说,就是个天大的笑话了。
多尔衮提到的语言不通的问题,我琢磨着他说的很可能是辽沈那边说的北方话,所以能和山海关那边的乡绅交流,但要说官话,跟明朝降官就沟通有困难了?要知道如今的普通话,其实带着很重的满语的痕迹,英文的mandarin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早先汉语里头的入字声就全没有了。
英文的mandarin是从葡萄牙文mandarim借来的。
葡萄牙文的mandarim是从马来文借来的,
马来文又是从印地文(印度北部用语)借来的,
权威的牛津字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(1998年版),指出此词源於印地语Mantri 。
印地文又是从梵文(印度古代用语)演变来的。
最早,梵文的这个词是顾问、会思考的人的意思。
在葡文、英文里,成了中国所有入流的官员的统称。 “入流”指的是一品到九品的官员。
古代汉人把“普通话”叫做“官话”,
因此代表“官”的mandarin这个词,
在外文中又派生了“官话”的含义。据说这词在明朝就有使用,所以本来的意思是与满洲人无关的。
最近看陈济生《再生纪略》,里边很明确的说多尔衮会说汉语了~~
虽然当时陈济生并不在北京,也是听别人转述当时情况,不过他描述的多尔衮“虬须”这个特征倒是比别的笔记都准确啊~!
看摄政王起居注上的那些记录员们,我查一下清史稿,都不是关外旧人,所以可能是不会满语的,由他们来记录这本起居注,应该说不存汉官和多尔衮的交流问题。我曾经想过是不是还有一个满语记录员,汉语记录员听不懂的地方就和满语记录者沟通一下。但是成克巩他们如此毕恭毕敬的记下“***谨记”这样的字,如果有满语记录员的话,应该也会记录在案才是。
况且,如果真的他们都用满语交流,那也没必要找汉官记录,找个满洲笔贴士就好。所以很可能是多尔衮与这些人是用汉语交谈的。当然,也可能这些记录员都学会了满语。
顺治朝基本都是用满文的……不要说顺治朝,就是雍正那个时代满文奏本也居多。汉臣也要学满文——尤其是早期的汉臣——年羹尧就有多个长奏折是用满文上奏的……
所以如果多尔衮汉语不好,也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,应汉臣们都要学满语的。本身清廷就很注重国语,一直到清末的时候我都有看到过满文奏折……最近一个看到的是善耆的满文奏折,应该还有。
清实录载:顺治三年出版了满文版《洪武宝训》,但是顺治二年的《摄政王起居注》,多尔衮就说自己读过此书。
所以多尔衮会汉语,但口音很重。
作者他年眸
满族文化网出品,转载请注明。